-1952年 7月 | 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总建筑处直属设计公司 (简称中央直属设计公司 )成立勘察组。成立时勘察组仅 6人。 办公地址设在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大街 99 号一间平房内。 | ![]() |
-1953年 2月 | 中央直属设计公司更名为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中央工业及城市建筑设计院(简称中央设计院),勘察组扩充为勘测室。 为充实技术力量,建筑工程部系统唯一的土木工程专家、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黄强任勘测室主任工程师,同时相继调入一些解放前毕业任职的技术人员。 | ![]() |
-1954年 10月 | 勘测室扩大为建筑工程部勘察公司,人员增加至约 300 人。同年 11 月,在西安市成立西北分公司。 业务方向转向工业项目(包括国防工业),承担了洛阳拖拉机厂勘察任务,这是勘察公司承担的第一个大型工业基地勘察项目。 陈雨孙等人参照苏联当时先进的人力手摇钻机图纸,研制出国内第一代用于土层钻探取样的全人力操作的工程地质钻机。 | ![]() |
-1955年
| 1955 年 7 月,在武汉市成立中南分公司,至年底全院人员增至1000 余人。 1955 年初,苏联工程地质专家奥尔洛夫、水文地质专家多尔吉赫为首的苏联专家组来院指导工作。 | ![]() |
-1956年
| 1956 年 3 月,建筑工程部设计总局将西南、华东、东北 3 个工业设计院的勘察力量统一划归勘察公司领导;以华东和西南的勘察力量为基础在成都市成立西南分公司。 1956 年 5 月,勘察公司更名为建筑工程部综合勘察院;下属公司分别更名为西北分院、中南分院、西南分院。 承担大规模的工厂选址勘察项目,如 430 工程等。院职工往返于青海、甘肃等地,完成了原子能基地、导弹基地等国防工程的勘察工作,为国防工业做出了贡献。 办公地址设在北京市朝阳门内大街 306 号。 | ![]() |
-1957年
| 作为国家工程建设领域的核心测绘力量,完成全国多个城市、工矿区、国防工业基地的控制网建立、地形图测绘等任务。如:天津塘沽盐田工程测量、甘肃省张掖市城市测量。 成功研制核密度仪。利用我国自产的放射源钴 60,在近两年的时间里,经过十多次的改进探头结构设计和 200 多次模型试验,求得了放射源散射角与盖格计数管的几何关系。 | ![]() |
-1958年
| 3 月,建筑工程部设计总局将原建筑材料工业部勘察公司合并至建筑工程部综合勘察院。 7 月,在上海市成立华东分院。 建筑工程部机械施工总局凿井公司由建筑工程部综合勘察院领导。 9 月,建筑工程部给水排水设计院水源勘察队合并到建筑工程部综合勘察院。 10 月,在沈阳市成立东北分院。 12 月,建筑工程部城市设计院测量室及所属生产单位合并到建筑工程部综合勘察院。同年,抽调部分力量与省、市协作建立贵州、宁夏、广西、云南、新疆 5 个工作站。 为满足城市与工业建设的需要,统一城市与工程测量的技术标准,我院与建筑工程部城市设计院联袂合编了 《城市测量规范(草案)》,12 月由国家测绘总局批准发布([58] 国测技字第 1404 号)。 | ![]() |
-1959年
| 1959 年起,开始承接援外和尖端国防工程,先后承担了援蒙、援越、援朝、援柬、援尼(泊尔),原子弹基地、氢弹基地、洲际导弹基地的勘察任务。 1959 年底,我院人员增至约四千人,涵盖城市测量、工程测量、工程地质、水文地质、钻井工程、资源地质等专业,已成为一支以承担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任务为主、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实力的综合勘察专业队伍。 | ![]() |
-1961年 1月 | 建筑工程部综合勘察院与建材部非金属矿地质公司合并,成立建筑工程部非金属矿地质公司。 | ![]() |
-1962年
| 完成冲击型机械化工程地质钻机,回转型工程地质钻机的研制,这是从人力改变为机动的土层钻探技术,且能静压取土的一个新的突破。 1962 年开始探索设计的微电传感器,将其贯入地基深部直接测求土层原位性状。我国在国际上首创的电阻应变式静力触探。 | ![]() |
-1964年 3月 | 建筑工程部恢复建筑工程部综合勘察院和机械凿井公司(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并在西北、中南、西南、华东建立分院及东北勘察大队。全院职工为 1490 人。 | ![]() |
-1965年 3月 | 完成编制并出版发行了《工业建筑设计地形图测量规范》,规范是在总结勘察系统多年来完成建厂测量经验基础上,参照有关规范标准进行编制。 自主开发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能自动行走的机动冲击回转两用钻机。并在八十年代生产,供应全国。 | ![]() |
-1968年 5月 | 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部军事管制委员会批示,成立建筑工程部综合勘察院革命委员会。 | ![]() |
-1970年
| 8月,中央决定原国家建委、建工部、建材部的直属单位统归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领导,综合勘察院自 1970 年 8 月 10日起启用“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综合勘察院革命委员会”新印章。 9月,国家建委决定将综合勘察院及大同直属勘察队下放至山西省领导,基地先后建在太谷(北旺村)、太原。 | ![]() |
-1974年 7月 | 国家建委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组织勘察设计队伍承担邯邢基地有关勘察设计任务”的指示,搬迁山西省建委综合勘察院所属原建工部下放的综合勘察院全部 404 人(不包括院原来隶属的大同勘察大队)至河北省邯郸市改为华北勘察院。 | ![]() |
-1975年 4月 | 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基本建设委员会通知华北勘察院基地迁址邢台市,办公地址设在河北省邢台市新兴东路九巷一号楼内。 | |
-1976年
| 唐山大地震后实地勘察、调查,完成了《地震工程地质研究与应用技术》(获 1985 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唐山地震区地震工程地质研究》等研究项目,有些成果体现在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规范》等标准中。 | |
-1977年
| 8月,《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J21-77 试行)由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批准发布,主编单位为河北省基本建设委员会,实际主编单位为我院(时称华北勘察院,隶属河北省基本建设委员会)。 陈雨孙编写的《单井水力学》出版,对单井开采地下水产生的水力学问题作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井周含水层中地下水三维流和紊流的理论以及“引用补给半径”和“引用影响半径”的新概念。 |
-1978年 2月 | 根据《关于将华北勘察院改由建筑科学研究院领导的通知》(建发科字 66 号),国家建委决定将华北勘察院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勘察技术研究所的名义迁回北京。办公地址设在北京市东城区后永康胡同 4 号。 | ![]() |
-1979年
| 自 1979 年开始,院重新走出国门,率先在同行业中进入国际市场。1979 年至 1991 年,先后在也门、毛里塔尼亚、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地区开展勘察、测量、水资源探查、钻井、监理、咨询和工程承包业务,积累了丰富的实施国际工程项目的经验。 9月,国家建委责成建设综合院组团前往加拿大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访问,对其技术体制、技术与设备现状作了详尽的考察。这是我国勘察界专家首次与西方国际同行接触。 10月,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勘察分会成立,是工程勘察行业最早成立的学术组织,自成立以来,我院担任常务理事单位,秘书处挂靠单位。 | ![]() |
-1980年
| 1980 年代初,我院开拓建筑变形测量业务,自主研制静力水准仪和分层沉降测量仪等设备,研究变形观测数据处理方法,开展中央彩电中心、中央广播电视塔、北京港澳中心、山东广播电视中心等工程施工和使用期间地基及主体结构的沉降、位移、倾斜等变形测量工作,并开始主编我国首部变形测量规范。 1980 年代初,主编我国首部变形测量技术标准并两次修订,为变形测量业务发展及标准化提供了支撑。 1980 年 4 月至 6 月,建工总局设计局勘察处举办了岩土工程研究班,历时 54 天。参加研究班的成员共 8 人,我院王钟琦、卢万夑、顾宝和 3 人参会。研究班撰写了《关于改革现行工程地质勘察体制为岩土工程体制的建议》,以建工总局“(80)建工设字第 393 号文”的名义,发到全国建工系统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有关单位立即行动起来,并很快影响到建工系统以外的勘察单位,形成了岩土工程体制改革的第一波热潮。 | ![]() |
-1983年
| 6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勘察技术研究所恢复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综合勘察院,受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直接领导。 1981—1983年,国家建委指示我院在建工、城建系统内举办岩土工程研讨班。办公地址设在北京市宽街山老胡同 7 号。 | ![]() |
-1984年
| 7月,我院在香港设立“基翔有限公司”,为“基翔工程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 由我院完成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场地地震工程地质评价》,通过对八宝山断裂、黄庄-高丽营断裂活动情况分析,并对比研究了美国加州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工程情况、地质环境,得出了可以进行工程建设的结论。 | ![]() |
-1985年
| 10月,经国家科委批准,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综合勘察院更名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综合勘察研究院,编制为 600 人。 | ![]() |
-1986年
| 1986-1989年,承担香港宝莲寺天坛大佛建造全过程的控制与测绘工作,为保障大佛造型的几何精确性、艺术完美性以及建造质量、安全和进度起了独特的作用,成为精密工程测量典型案例。 1986-1987年,与合作单位完成的“内蒙河套灌区配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在 12000km2范围内进行了包括主要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在内的环境水文地质调查和评价,并开创性地进行了大面积水域的二维水质对流扩散模型的应用研究,成功地定量预测了乌兰素海(鸟类保护区)湖水在工程上马后含盐量的变化。 1986 年,在国家建委及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的支持下,由我院与美国深基础工程协会联合在京举办深基础工程国际会议,是建国以来首次召开的岩土工程专业国际会议,到会的国内外专家近 400 人。 1986年,国家建委批准由我院组织国内专家编制《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 ![]() |
-1988年
| 3月,我院钻井工程所与岩土工程所合并为勘察技术所,为“北京中京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的前身。 8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综合勘察研究院更名为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院。 1988-1998年,我院承担中德政府技术合作项目——“建设部遥感制图中心”建设,先后引进解析摄影测量制图系统、数字高程模型软件、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接收机、地理信息系统(GIS)基础软件和遥感影像处理系统等一批硬软件系统,成为测绘遥感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开启了城市遥感测绘地理信息业务的新发展。 | ![]() |
-1991年
| 9月,在深圳设立全资子公司“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院深圳研究院”。 1991 年,完成“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来源的氮同位素研究”,分析了水土环境转化过程中的氮同位素分镏机理和土壤、地下水中硝酸的同位素组成特征及规律,阐明了环境同位素示踪原理,提出应用氮同位素方法判别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来源的依据、程序、方法和准则。 | ![]() |
-1993年
| 9月,我院成立建筑设计研究所。 1993 年,我院与有关单位联合发起成立中国地理信息系统(GIS)协会。同年建设部依托我院测量专业成立“建设部城市GI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
-1994年
| 3月,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院更名为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 1994年,《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发布,成为我国推行岩土工程技术体制的标志之一。 1994-1996 年,与英国自然资源研究所共同完成了国家科委重点国际合作项目 -“腰坝沙漠绿洲环境 - 咸水入侵的控制”项目。通过钻探、物探、遥感、同位素等诸多手段对内蒙阿拉善左旗腰坝滩区域地下咸水体形成的古地理环境和形成特点,建立了 3D水质运移模型,模拟和预测了地下咸水入侵含水层的三维扩展范围及浓度分布,制定了合理的控制咸水入侵的实施方案和对策。 | ![]() |
-2000年
| 2000年5月,以院属建设监理部为基础,设立子公司“北京中城建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2000年10月,根据国家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印发建设部等 11 个部门(单位)所属 134 个科研机构转制方案的通知》(国科发政字 [2000]300 号)及科技部《关于同意变更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转制方案的复函》(国科发政字 [2000]454 号)文件要求,我院与建设部脱钩,由科研事业单位转制为国有科技型企业,进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 | ![]() |
-2001年
| 2001-2005 年,主持国家 863 计划重点课题“数字城市空间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及应用示范”,其后主持多项国家科技攻关、科技支撑和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参与创立和推广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发展和提升了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空间信息支撑能力。 2001年5月,我院参与开发的“数字海淀城市智能管理信息系统 (一级平台)”项目通过评审验收。“数字海淀城市智能管理信息系统(一级平台)”是海淀区委、区政府为满足城市发展和管理的迫切需要并积极响应刘淇市长关于“数字北京”建设的号令而实施的一项城市信息化建设工程。 我院岩土所承担的塘沽海河大桥主桥墩桩基础、大体积砼及引桥桩基施工,于 2000年7月28日开工,至 2001年12月3日竣工。 | ![]() |
-2002年 2月 | 我院通过了中质协质量保证中心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取得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中、英文)。 | |
-2003年
| 2003 年 6 月,我院成功地承接了北京市东城区地理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项目。该项目是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正在实施的“东城区空间与社会经济综合信息普查工作”的核心,也是“数字东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3 年 4 月,我院承担的华能玉环电厂软基处理与桩基工程项目是院历史上首次合同额过亿的项目。 | ![]() |
-2004年 6月 | 建设部科学技术司在北京主持召开专家审查会,对我院按照建设部建标[2003]104 号文要求在国家 863 计划“数字城市空间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及应用示范(2001AA136010)”课题支持下主编的国家行业标准《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标准》进行专家审查。 | ![]() |
-2008年
| 2008 年 7 月,根据住建部关于组建地震灾区规划援建队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派出专家支援汶川地震灾区,主编并正式出版《强震山区规划选址勘察技术工作指南》。 2008 年奥运会期间我院承担了国家体育场抗浮水位咨询、国家体育场桩基工程、国家体育场沉降观测、国家体育场建设工程规划竣工验收测量及房屋产权登记测绘。 | |
-2009年
| 2009 年 1 月,根据《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国经贸企改 [2002]859 号)的精神,我院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更名为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股权结构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 35%,员工 65%。 2009 年 9 月,我院完成的北京市公安局刑侦科技大楼设计项目荣获中国建筑学会“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建筑创作大奖”。 2009 年 11 月,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工程勘察与岩土行业国庆 60 周年“六个十佳”表彰大会。我院荣获 “十佳自主技术创新企业” 品牌荣誉称号。 2009 年 12 月,首次取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 ![]() |
-2012年
| 2012 年 11 月,建设综合院建院 60 周年庆典在北京亚洲大酒店隆重举行。本次庆典由我院与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联合举办,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节能学会、远洋地产、中国电子等上级主管单位及行业部门领导,以及我院原分院、原工作站的代表、北京市同行业兄弟单位代表和本院员工近 500 人参加了庆典活动。 2012 年 3 月 ,2012“未来居住建筑设计国际论坛”在我院多功能厅隆重举行。 2012 年 10 月,我院研发的“多功能触探装置及其触探测试方法”获得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 2012-2014 年,我院承担“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 地热资源的绿色利用技术研究(2012BAB12B03),及“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 建筑一体化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太阳能空气集热系统集成技术研究(2012BAA10B02)。 | ![]() |
-2015年
| 2015 年 6 月,我院研发的“一种数据真实性的监控方法”获得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 2015年7月,我院顾宝和大师著作《岩土工程典型案例评述》出版 2015 年 12 月,中国建筑学会适老性建筑学术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我院为该学会理事长单位。 2015-2017 年,我院承担“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和核心标准研究及综合评价系统研究与示范(2015BAJ08B06)。 | |
-2016年
| 2016 年 5 月,根据市场发展需要,成立市政设计团队,开拓市政工程设计业务。 2016 年 9 月,我院子公司北京中城建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担任全过程监理工程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工程)落成启用。 2016 年我院主编了全文强制性国家规范《工程勘察通用规范》和《工程测量通用规范》。 | |
-2017年
| 2017 年 5 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下发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工作的通知》(建市[2017]101 号),我院成为住房城乡建设部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企业之一。 2017 年 9 月,我院员工刘文捷因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智能化建设项目中的突出贡献,荣获中共北京市宣传部、首都文明办颁发的“北京榜样 - 城市副中心建设特别奖”。 2017 年 12 月,我院作为第一起草单位完成的两项国家标准《城市测绘基本技术要求》和《城市地下空间测绘规范》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这是我院首次主编完成测绘地理信息国家标准,标志着我院标准化工作取得新突破。 |